注册 登录 适老化和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的实施意见

SYCR-2017-00013

市政发〔20171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邵阳经开区,市直有关单位:

加快推进“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是中共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省“一核三级四带多点”等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产业兴邵”的重大抓手。为早日完成目标任务,并报经市委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提升经济增长新动能为目标,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支撑,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要素高效集聚,打造出“核引领、带支撑、点补充”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实施“小康邵阳”和“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在东起邵东与娄底接口,西至洞口与怀化接口约百公里长的沪昆高速沿线,建成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核”,以沪昆高速及G320国道沿线周边工业园区(集中区)、重点乡(镇)为产业发展带,以市辖区内非沿线已被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重点行政乡、镇为“多点”的工业走廊。具体工业产业的发展目标为:

——规模效益大幅提升:以大投入推进大发展,到2020年,累计工业投资达到6000亿;区域内全部工业总产值达36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9%;规模工业利税15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努力打造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中心。

——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超50亿元的企业6-8家,超10亿元的企业50家,超1亿元的企业800家,新增规模企业500家,形成以超100亿企业为龙头、超亿元企业为主体、规模以上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食品、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四大支柱产业迅速壮大,其中轻工产业过1000亿元,食品工业产值过650亿元,装备制造过400亿元,建材过500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重分别达到25%和3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形成若干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各1家,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设立院士专家站5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立省级创客中心3-5家。到2020年,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人均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2万元。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高地。

三、总体布局

按照统筹安排、发挥优势、辐射带动、有效调控、环保优先原则,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明确“核、带、点”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及目标(详见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引领发展、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构建“核引领、带支撑、点补充”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具体任务是:

——“核”引领:利用邵阳经开区调区扩区的契机,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国家创业示范基地、国家产业融城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北塔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进,努力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把邵阳经开区打造成邵阳产业发展的核心。更好发挥四大引领作用,建成为区域内的机制创新先导区、新型产业工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生产配套服务区、开放发展引领区、亲清政商关系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机制引领方面,率先实现园政合一改革,探索飞地经济、园区共建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积极发行债券融资、鼓励各种所有制主体参与园区建设运行、支持企业IPO上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区域内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引领方面,迅速做强做大产业,突出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积极推进“总部经济+卫星厂+基地”模式,通过延链、补链,带动沿线园区协同发展。到2020年,规模企业总数300家以上,技工贸总收入达1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00亿元,完成重点技改项目2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00个。科技引领方面,率先建立院士专家站、国家级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围绕邵阳工业发展,提高研发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高新产品,培育一批新型业态,带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引领方面,围绕网络经济、现代物流等,大力推进邵阳东货场、湘西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强化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海关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设立出口加工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发展会展、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业态,不断提升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带”支撑:依托“沪昆高速”及320国道,以共同的交通优势和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为支撑,因地制宜,百花齐放,迅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沪昆高速百公里工业走廊带上形成不少于10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有相当规模的工业集聚地,产值突破2000亿元,沿线重镇规模工业企业数不少于50家,产值不少于50亿元。同时,积极打造邵东的廉桥镇—黑田铺镇-两市镇-周官桥镇—仙槎桥镇产业连接带;隆回的桃洪镇—荷香桥镇—六都寨镇—金石桥镇产业连接带;新邵的酿溪镇—严塘镇—寸石镇—坪上镇产业连接带;洞口的洞口镇—高沙镇产业连接带;邵阳县的塘渡口镇—九公桥镇—长阳铺镇产业连接带。

 ——“多点”补充:依托核、带周边其它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重点行政乡镇,以特有的资源为支撑,以特色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丰富的林农产品、草山、旅游等资源为基础,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培育一批专业化园区和特色小微园区。每个县市区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培育工业企业数达15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左右。

四、实施路径

紧紧围绕核、带、点的定位和目标,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潜在优势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详见附件2),全面实施六大工程。

——实施项目投资拉动工程:突出项目建设。坚持把重点项目作为加快走廊建设的唯一载体。加大项目推进协调力度,强化项目信息共享,大力抓好省市重点项目的报批和落地,促进项目早落地、早竣工、早投产。强化工业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考核,健全完善项目跟踪服务和精准帮扶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推进、顺利实施。突出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唯一手段,以合作方向为指南。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转变,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大力拓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新途径。突出做好“邵商回归”文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迅速掀起“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新高潮。突出“招大商”,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主动加强与邵商、央企、世界500强等龙头企业的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好项目,力争引进投资规模超1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50个以上。突出技改提质。坚持把推进技改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环节,立足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实际,对接智能制造和“机器换人”国家行动规划,积极争取国省专项支持,大力实施构建图中龙头企业提质、扩容、增效的重点技改项目,加大项目补助力度,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双提升。(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工程:提升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产品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引导食品、竹木、建材等资源型产业企业跳出粗加工的模式,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向精深加工迈进,提升产品附加值。经营业态由散小向抱团转变。引导小五金、箱包、打火机等轻工业企业,通过扶持龙头、股份重组、行业协会等方式,抱团发展,走集约化、专业化、大型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生产加工由手工向智能转变。重点围绕食品、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入自动化、信息化手段改造,推进“机器换人”,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取向,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五年行动计划,重点瞄准信息技术、先进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性能数控机床和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项目,紧盯不放,尽快落地。重点打造三大产业城:即以湖汽为依托的汽车城;以德澳通航、海明堡(低空航空器)为依托的航空城,以分享集团(呼叫中心)、彩虹集团(盖板玻璃)、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家居)为依托的电子信息城。积极挖掘潜在优势产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优势,认真调研,找准潜在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力度,打造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重点要围绕资源引产业,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草山资源、地下优质矿泉水、林木产品、果蔬、中药材等优质资源,树立“大健康”理念,大力开发优质奶制品、矿泉水、绿色生态食品和保健品。围绕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等资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围绕旅游市场、生活消费品市场和文化消费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工艺品产业和特色小商品产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加快科技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公共型研发、新产品孵化和产业化平台,优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综合运用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政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跟市场需求及趋势,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管理创新。推进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园政合一”改革进程,加快审批权限下放园区进程,完善园区财政预算和独立核算机制。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行企业分离。积极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理顺合作双方管理、投入、分配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家族式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技术管理水平高、抵抗风险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优秀企业。优化产业组织创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生产经营和发展模式,推动组织模式创新、营运模式创新,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更多集团型、母子式公司模式,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格局,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小产品、大市场、大产业”。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实施基础配套提升工程: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根据“一核一带多点”产业布局,优先布局交通、电力、能源、通讯、供水、供气、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项目,实现园区道路、国省干线、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紧密对接,提高电力、能源的可靠性、稳定性,彰显区域内“低成本优势”,提升区域的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每个省级以上园区建成与交通大动脉的快速通道,建有110千伏以上的专用变电站。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围绕网络经济、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总部经济等,重点在“核”和“带”上规划布局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培训一批“网商大军”,强化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实施新一轮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积极发展会展、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业态,不断提升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强化公共服务配套。突出公共服务建设,敢于适度超前,千方百计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等事业和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商贸、体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在项目、资金、土地、人员编制等要素保障方面重点倾斜,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园区营商环境。增加园区公交线路和班次,提高园区与邻近区域的通班率,有条件的园区,借鉴外地先进做法,采取补贴形式,实行“免费公交”。(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卫计委、市规划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商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国电邵阳供电公司)

——实施集聚集约发展工程:引导产业集聚。要坚持规划引领环评先行,引导优质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向专业化、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向集聚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同类产业、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建设专业化的“园中园”,促进产业、知识技术、人才和服务向基地集聚,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皮革、发制品、服装箱包等,打造一批标志性的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围绕骨干大型企业,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按照“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原料基地+设计研发+售后服务”模式,打造全生态产业链条。提高亩产效益。推进园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单位面积税收的管控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加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积极推行在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运行,帮助企业做好环评、稳评等项目前期工作,指导企业科学制订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指导工作园区和企业推进绿色工厂建设。(牵头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实施质量品牌创建工程:提升产品质量。坚持质量为先,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质量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加强质量考核,积极推行“市长质量奖”做法,鼓励企业创建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耗等有关标准。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在制造业重点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国、省级检验检测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发展。指导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工作,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开展工业品牌建设试点示范,每年培育10家左右“邵阳市工业品牌建设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支持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从工业发展基金中单列专项资金,用于邵阳名优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邵品知名度,帮助企业拓展营销市场。(牵头单位:市质监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 “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分管工业常委、全体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经信委(具体名单附后)。各县市区相应设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一核一带多点”产业体系建设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考评激励机制(考核办法另行制定),加大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绩效评估、评优评先挂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每年单列一定的评先评优指标。对推进工作不力、排名末尾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其主要负责人约谈;对连续两次排名末尾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诫勉谈话;对在工作失职、渎职的,严肃问责追责。

——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市本级工业发展基金在每年2000万的基础上每年视财力情况适当增加,其中80%用于“一核一带多点”项目的落地、生根,发展和壮大以及提高对企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对各地项目和重大技改项目进行贴息或无偿补助,各县、市均要设立与财力相适应的发展基金。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凡列入“一核一带多点”的产业项目在土地、水、电、气、通讯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优先实施。将“一核一带多点”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各地(除绥宁、城步、新宁外)每年新增建设用地60%以上用于发展工业。拓宽融资渠道。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同时,实施“四大工程”:即市本级产业发展基金不少于30亿元、东部县产业发展基金不少于15亿元、西部县市产业发展基金不少于5亿元的“基金工程”;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资本金由1亿元扩大到3亿后单笔担保额度可达3000万的“金担工程”;市政府出资2亿元为企业过桥、维稳维信的“金桥工程”;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工程”。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全面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培育“邵阳工匠”群体。

——全面高效服务。树立“每个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每个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每个公务员都是服务员”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该下放的权限一律下放到位,对已经明确下放的事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实行全程代办制度。对重点工业项目各项审批手续,加强指导,明确代办主体,全程代办,一包到底。实现限时办结制度。属市县审批项目,所有入园项目行政审批手续一律在园区办理,在5-7个工作日办结;属省级部门审批项目,用地、环评、能评、立项等审批手续由当地职能部门全程代办,2个月内办结。实行第三方评价制度。重点对“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若干意见”(市政发〔2016〕9号)的落实情况、行政审批情况、企业帮扶情况等,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定期通报评价结果,作为全市优化环境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企业无干扰工作日制度和涉企执法检查申报备案制度。凡当地职能部门和单位需进入园内对企业进行检查,须事先告知园区管委会方可入园进行执法检查。同时,从严整肃发展环境。对强行承揽劳务运输和工程业务、强行索价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要迅速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1. “一核一带多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2. “一核一带多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表(路线图)

          3.“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邵阳市人民政府

                                                                                       2017828


相关链接:市政府关于工业走廊建设实施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
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739-5367220

邮箱:sysdzb@shaoyang.gov.cn

版权所有:邵阳市人民政府 Copyright © 2011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6007413号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000001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