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战略是由时任市长龚文密同志于2016年1月12日在邵阳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担任邵阳市委书记后,又在中共邵阳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将其作为“两中心一枢纽”重大战略的实施手段。其定义为“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核,以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为带,以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多点,打造湘中、湘西南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中心”,为早日完成这一目标,邵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一、出台意见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新时期要有新作为的要求。“‘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这一战略构想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湖南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等发展战略基础上,立足邵阳工业发展的新定位,开拓邵阳工业发展的新空间,激活邵阳工业发展的新动力。她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实现“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的新手段,将成为重振邵阳雄风、撬动邵阳工业发展、决胜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对于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2.符合邵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打造“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有针对性地对全市各县市区的工业结构、工业规模进行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的安排,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供给侧和需求侧新结构,对促进邵阳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符合经济学理论原则。经济学中的区位优势理论认为如果每一个地区或国家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特定产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地区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另外,点轴开发理论认为:在重视“点”(中心城镇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及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交通干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会形成有力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
二、意见的基本内容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提升经济增长新动能为目标,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支撑,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要素高效集聚,打造出“核引领、带支撑、点补充”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实现“小康邵阳”和“二中心一枢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东起邵东与娄底接口(沪昆高速),西至洞口与怀化接口约百里长的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核”,以沿线工业园区(集中区)、重点乡(镇)为产业发展带,以非沿线县区经开区、集中区、重点行政乡(镇)为“多点”的工业走廊。具体有四大指标:①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即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②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即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2-3家,超50亿元的企业6-8家,超10亿元的企业800家以上;③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即食品、建材、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四大支柱产业迅速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④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
3.总体布局。按照统筹安排、发挥优势、辐射带动、有效调控、环保优先原则,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编制了全市各园区和重点乡(镇)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了核、带、点的主导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4.实施路径。紧紧围绕核、带、点的定位和目标,通过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潜在优势产业,依据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即项目投资推动工程、主导产业培育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基础配套提升工程、集聚集约发展工程、质量品牌创建工程。
三、意见的补充完善内容
已出台的意见中附加了《“一核一带多点”发展重点项目表(战略图)》和《“一核一带多点”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名单》两个附件。
重点项目表(战略图)按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共11个序列明确了重点领域、发展现状、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空间布局和合作方向。
领导小组组成:市委书记龚文密任顾问,市长刘事青任组长,市委组织部长及所有副市长任副组长,政协分管领导、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行政首长为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