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平(1906一1941),湖南省邵东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此后,袁国平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袁国平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06年5月26日生于湖南邵东县。小时候袁国平不仅胆子大,武功好,而且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而在同学中很有号召力。1922年,袁国平考取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爱好广泛,对国家大事尤为关心。由于他成绩优异,思想进步,能团结人,加上能言善辩,同学们一致推举他为一师的学生代表,参加长沙市学联。
1923年6月1日,长沙各界为收回旅大举行反日示威,日本水兵枪杀市民,造成“六一惨案”。惨案发生后,袁国平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游行示威和罢课、罢工、罢市斗争。
袁国平酷爱文学,是一师文学研究会的会员,深得国文教师田汉的赏识,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袁国平1925年1月于一师毕业后,接到已经离开一师到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的田汉来信,邀请他去上海协办“南国社”。袁国平遵从恩师之约,来到上海。不久,南国社因宣传进步思想被反动当局扼杀。这对袁国平是一次极大的震动,他深感军阀混战,时局险恶,只有推翻反动的旧政权,中国才有希望。此时适逢黄埔军校在上海招生,袁国平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1925年10月,袁国平乘船至广州,经复试被录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入校后,他积极参加左派学生运动,努力向共产党靠拢。在周恩来、萧楚女等共产党人的培养教育下,这年年底,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袁国平提前毕业,担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四队队长,参加北伐。每到一地,他便带领队员向老百姓做政治宣传,并深入各阶层群众中开展社会调查,赶写宣传材料,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策动反革命力量疯狂进攻武汉革命政府。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革命军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与反动派血战到底。袁国平在随军开赴鄂西作战前夕,给母亲寄去一张照片,并在背面写道:“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儿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纪念……”表达了他为革命甘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决心。
1927年8月1日,袁国平率领学兵连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部队转战广东,途经江西会昌时,他带领全连指战员与守城的国民党新军阀浴血奋战,全歼敌军100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使部队得到有力的补充。
1928年11月,袁国平受党中央指派到达湖南平江,担任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后接任了王首道的湘鄂赣特委书记。
1930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为政委、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委。当时,以王明为首的中央要求红三军团攻打武昌。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个脱离实际的“左”倾冒险指示,不宜执行。于是,他们改变了作战计划,攻占湖南岳阳,造成进攻武昌的假象,然后乘长沙守敌空虚之际,掉转头来长驱直入,一举攻克了湖南省会长沙。进入长沙城后,袁国平立即带领全体政工干部,刷标语,出墙报,搞演讲,大造宣传声势,并派自己的夫人邱一涵及其兄邱炳接管伪《国民日报》社,排印《红军日报》,及时报道红军攻克长沙的胜利消息。为了办好《红军日报》,袁国平除了动员各方力量为之撰稿外,他自己身体力行,审阅或亲笔撰写了大量重要社论和文章。他的文章笔锋犀利,言简意赅,很有鼓舞力和战斗力。
1930年8月,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兼总前委书记,彭德怀任副总司令,袁国平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并继续兼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1935年2月,在红军的政治、思想、组织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每次战役开始前,他都注意写出该战役的政治工作计划,在战役结束后又及时写出该战役的政治工作经验,用以指导以后的工作和战斗。他还把多年来创造的政治工作经验加以整理,写出了《战时政治工作经验》一书,为红军大学训练干部提供了一本有益的教科书。
1934年2月,袁国平出席了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尽管长征是在匆忙中开始的,但袁国平还是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大转移前的政治动员。长征开始后,由于博古和李德继续实行错误的军事路线,致使红三军团在抢渡湘江时损伤惨重。袁国平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与彭德怀一道批判博古、李德完全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他们都希望毛泽东能在危难之际重新出山力挽狂澜,领导全党和指挥红军。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7月,红三军团改为红三军,袁国平任军政治部主任。8月,中央决定横跨草地,北上抗日。为了胜利通过草地,袁国平召开团以上政工干部会,说明过草地的重要意义。由于有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红三军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35年8月底走出了草地。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红一、三军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支队。袁国平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他坚决拥护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严厉谴责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
1935年11月,袁国平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政治部主任,不久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前身)第三科政委。后来,第三科改为红军教导师,他出任该师师长兼政委。
七七事变后,袁国平迫切要求上前线杀敌,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的一切。他在给侄儿振鹏的信中说:“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和解放,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又在致其兄醉如的信中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和民族……”这时,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当时项英向中央建议由张际春任军政治部主任。但是,毛泽东慧眼识英才,推荐袁国平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他在1938年3月18日给项英的电报中称赞道:“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担负独立工作。”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事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6日,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时遭到中国国民党军队包围。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在万分危急之际,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激战中,袁国平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部队突围,举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