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适老化和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邵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SYCR-2012-01021

市政办发2012〕29号

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邵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邵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   

邵阳市“十二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湖南省“十二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湘政办发〔2012〕38号)精神,结合邵阳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进展
    在省地震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努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大祥地倾斜台数字化改造、清江水位数字化改造前期准备和新宁地震台搬迁工程”等重点项目,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防震减灾机构逐步健全和完善,职责更加明确。除市地震局外,根据《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市政办发〔2006〕4号)精神,统一在县、市、区科技局加挂地震局牌子,确保有专职领导和人员负责地震工作,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目前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地震机构,明确了专职领导和地震工作专职人员。并且在全市建立了6个微观前兆观测台,75个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站,有地震宏观信息管理人员125名,夯实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2.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局令第7号)和《湖南省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1月4日市政府颁布了《邵阳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2007年9月28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市政办发〔2007〕26号),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不断加强。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初步建成了以测震、地形变、地下水动态、地下水温等多项指标、多种手段及宏、微观相结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并与省地震局建立了以网络、电台、电话通讯的地震速报系统。在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包括前兆、震兆、综合预报和地震现场工作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和经验,曾三次对3级左右有感地震在震前做了一定程度的短临预报。“十一五”规划期间完成了大祥地倾斜台的数字化改造、清江动水位数字化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新宁测震台搬迁工作。
    4.震灾预防初见成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邵阳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要求,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地震局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将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市计投〔2002〕61号)。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等五项行政许可已进入市政务中心“地震”窗口,近几年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数量逐年增加。凡按规定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项目,做到了100%地开展了安评工作。
    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取得成效。利用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法实施日等有利时机,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内,全市已建成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3所,市级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学校8所,教育基地1个,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小学校逐步普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震形势复杂严峻,防震减灾任务艰巨。我省已近百年无中强地震活动,已接近历史中强地震间隔的极限时间。我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背景,未来有可能进入相对强烈的地震活跃时段。
    2.地震监测系统相对落后。现有的地震监测技术系统除大祥地倾斜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外,其他(如:新邵田心温泉、绥宁金屋温泉)观测台已运转多年,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台网观测密度不够,分布不尽合理;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受到干扰和影响,通信、数据处理技术系统、信息技术系统、会商系统也不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
    3.县、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体制尚未健全,防震减灾依法行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意识淡薄,宣传普及和示范工作还有待深入。
    4.我市多年未发生中强地震,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薄弱。应对中强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准备不足。现场应急救援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救援设备。救援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各类救援队伍的统一调动和现场协调指挥机制。
    5.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滞后。我市没有建立公共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也无地震科普教育场馆,无法满足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宣传教育缺乏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演练没有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6.机构不够健全,经费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还有些县市区地震机构没有明确,人员配备没有到位。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质储备等所需资金缺乏。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树立全面预防观;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坚持强化基层、打牢基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防震减灾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防震减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把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地震安全环境。
    2.坚持城乡防震减灾统筹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城市和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抗震设防监管,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坚持推进地震科技进步。不断加大地震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技术水平,发挥科技在防震减灾、科学减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4.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管,强化引导作用,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地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深入持久地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规划目标
    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覆盖,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把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提高城市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地震小区划结果或地震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2.提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60%以上新建的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采取有效抗震措施。
    3.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各县、市、区基本建成地震台网和台网中心,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级,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少于5分钟。建设全市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密度进一步加大,继续提升地震群测群防网络运行、管理效率,建设市、县两级群测群防队伍,强化地震群测群防等观测资料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建立邵阳地震虚拟台网分析中心。
    4.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不断完善,应对大震巨灾的能力得到提高。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确定响应级别,开展应急行动,迅速了解灾情、发布震情灾情信息;3小时内迅速组织并派出现场工作队开展现场工作。
    5.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广大民众掌握防震减灾常识和防震避震技能。
    6.按照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要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确定应急疏散通道,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立地震预警和指挥系统,建立地震震情和灾情信息速报系统和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1.增强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规划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前兆台网,构建多学科、高精度、高分辨和实时动态的地震监测网络,获取更广、更多、更全面的地震监测信息。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障各级各类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条件和安全可靠运行。
    2.推进地震信息共享。依托市地震虚拟台网中心和防震减灾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地震信息共享系统,提高震情、灾情、防灾减灾等地震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经济建设、社会公众、科学研究等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3.加强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开展城区和新建开发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地震安全服务。城市地下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得到合理应用,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
    4.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增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成效。开展地质构造探测技术研发、软土地基抗震新技术开发应用、地震应急能力评价与地震灾情响应决策技术研究等项目,促进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率。
   (二)增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尽快促成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立项建设,健全功能。各县、市、区要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灾情速报系统,建成具备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快速评估、应急指挥、应急新闻宣传等功能的应急指挥中心,做到应急准备常态化。
    2.强化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群测骨干点,配备地震专业设备,保证数据及时报送。各乡镇和远离主城区的街道办事处至少建成1个宏观测报点。建立市县两级震前宏观异常信息测报网。各乡镇(街道)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依托各县、市、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各乡镇(街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点,构筑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
    3.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4.推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着力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促进各部门、单位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救灾措施。       
    5.加强地震救援队伍建设与培训。建立和完善市县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加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的投入,加强专业培训和演练。加强民政、公安、消防等专业抢险队伍联动机制建设,推进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6.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体系,确保震后救治及时、救援有力、救助到位。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和保通抢修能力建设,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交通运输通达、电力供应充足、通信联络畅通。加强医疗救援保障能力建设,配齐配全急救设施设备、检测仪器和常用药品,确保在震后迅速开展伤员抢救、转运和治疗工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学校、医院、影剧院、大型商场、大型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按照布局科学、种类完备、数量合理、调拨迅速的要求建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7.逐步完善培训与宣传体系。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五进”活动。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学校教学计划,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搞好地震科普基地、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逐步开展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试点和示范企业试点。依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新闻媒体要主动配合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开辟专栏,设置专题,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提升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水平
    1.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制度,切实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严格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的审批把关。在国土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中,充分应用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避免在地震断裂带规划新建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
    2.做好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做到“应评尽评”,并依据评价结果审定抗震设防要求,确保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3.加强地震次生灾害源防治。加强公路、铁路维护管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落实病险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除险加固措施,全面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抗震性能鉴定和除险加固。
    4.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地震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做好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发挥全市各级新闻媒体、政府门户网站和市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程
    1.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地震灾害预测评估系统,依托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建立集地震监测、应急值守、应急指挥、视频会商、信息共享、宣传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区视频互通互联。
    2.建设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充实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工作装备,完善应急通讯、应急车辆、应急供电、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加强县、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二)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工程
    按照“实用、可靠、先进、标准、开放、实时”的原则,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等先进技术建成我市地震立体监测系统,实现地震观测数字化、观测数据传输自动化、计算机自动存储与处理。争取在邵东县和隆回县各建立一个较先进的现代化前兆台网,加强和完善市、县市区、镇三级地震群测群防和震情信息速报网络的建设。
   (三)震灾预防工程
    加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减灾规划,开展城市规划区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开展活断层的探测;开展城市抗震能力调查,应用新技术使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法定的抗震设防标准,使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具备抗御较大地震灾害能力,提高我市城乡综合防御震灾害的能力。
   (四)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  
    结合我市实际,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有重点的组织实施农村民居防震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推动农民的广泛参与,逐步提高全市农村整体防震抗灾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工程
    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展地震监测预报方法理论和新技术及减灾新技术应用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推动我市防震减灾科技创新再上新的台阶,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六)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工程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震减灾宣传网络,基本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使防震减灾工作成为社会自觉参与的行动,大幅度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
   (七)防震减灾人才建设工程
    以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需求为核心,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培训的同时,引进较高层次地震科学技术人才,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结构合理和政治思想素质好、相对稳定的防震减灾人才队伍,满足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需要,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1.依法履行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
    2.完善管理机制。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设,推进区域协作、部门联动,形成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机制。
    3.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坚持依法管理,有效实施监管
    1.完善政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及时出台配备措施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市防震减灾政策体系。
    2.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防震减灾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保证地震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同时,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使全社会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推动科技合作,培养科技人才
    1.开展交流合作。建设多部门、多灾种、多学科的防震减灾研究平台,推动防震减灾科技全面发展。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地震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密切跟踪地震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
    2.加强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机制,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安全文化
    1.增强安全意识。强化新闻媒体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广泛深入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2.动员公众参与。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防震减灾,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配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的良好氛围。

附:
邵阳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内  容
备  注
邵阳市地震应急
指挥中心
新建1800平方中心大楼,内设数据交换和通信室、应急指挥视频厅、地震会商、震灾评估系统和全市地震虚拟台网分析中心
建设地震应急物资
储备库
应急通讯、应急车辆、应急供电、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加强县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1、全市增建1个数字化强震台
2、新建和优化2~3个前兆观测台
震灾预防工程
邵阳市城市规划区开展地震小区划、活动断层探测工作
城市规划区内原有建筑物抗震检查鉴定
地震安全农居
示范工程
县(市、区)各建1~2个农居地震安全示范村
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体系工程
邵阳市和各县(市、区)各建1个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邵阳市和各县(市、区)各建1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解读
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联系电话:0739-5367220

邮箱:sysdzb@shaoyang.gov.cn

版权所有:邵阳市人民政府 Copyright © 2011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6007413号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53号 网站标识码:4305000001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