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玉超 李启文)近年来,隆回县财政局围绕“文化兴县”战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优化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管好用好文化资金,推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已成现实。
一是落实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县财政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宣传文化工作的投入。2015年,我县公共文化财政支出9650万元,人均87元;2016年公共文化财政支出14638.8万元,人均132元,比上年增长51.7%。2017年起,县财政预算安排公共文化事业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长。县财政近五年来共拨付文化事业经费近5000万元,确保基本投入和相关配套经费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正常开展。
二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面落实“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基础上,2016年县财政投入“欢乐潇湘”活动经费150余万元,举办“欢乐潇湘˙幸福隆回”群众文艺汇演30场,参与演出的群众演员上万人,观众30万人次;投入120万元建立了六都寨镇马坪、荷田乡长鄄、七江镇岛树下等5个农村文化体育试点社区,涵盖23个村,进行了资源、队伍、活动和场所整合,通过建立样板社区,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此外,县财政启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政府采购业余剧团开展特困地区送戏下乡演出156场,今年又筹资130万元,将安排政府采购送戏下乡312场、组织农商银行杯百姓剧场演出50场以上,得到城乡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是引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依托魏源故居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700万元建成魏源故居游客接待中心。结合滩头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优势,县财政支持其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修编规划,包装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全力以赴将滩头镇打造成楚南纸都、全国特色小镇。深入挖掘以花瑶挑花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从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策划包装虎形山风景名胜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引进有实力、有品位、有经验的大企业投资开发,促进文体产业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同时,着力发展数码影城、福鸿工艺、百山木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滩头年画、滩头手工抄纸等传统文化产业。据统计,2016年我县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已发展到998家,实现产值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