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村回来的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政府干部艾欢走进居住的小套房内,换下了湿衣服,洗上了热水澡。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住的就是一个单间,洗澡、上厕所都不方便。如今,新建的小套房不但环境幽雅,房间里还分了办公区和生活区,有卫生间,装了热水器。办公、生活条件改善,我们工作起来更有劲头了!”
绥宁县地域面积宽,山地多,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差。如何让乡镇干部职工暖心、舒心?绥宁县委、县政府以实施“安心工程”为切入点,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
长期以来,乡镇机关生活设施简陋,文化生活单调,是造成乡镇干部生活不安心、工作不上心、走读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该县加大投入,确保乡镇干部干有保障。绥宁县委、县政府围绕乡镇干部衣食住行和学习、工作等要素配套,从小事抓起,从解决具体困难入手,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1.05亿元,建立乡镇民情服务中心25个,新建、改建乡镇小套房1296套、4.5万平方米,完善乡镇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文体室、小阅览室等“五小”设施125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14个。
该县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既旗帜鲜明地彰显重实绩、看政绩的评价标准,又健全科学合理选任干部的机制,确保乡镇干部进有奔头。5年中,全县乡镇干部提拔重用146人,占同期全县提拔干部的56%;创新干部选拨方式,公推公选产生了7名乡镇长、2名乡镇人大主席,差额票决选举了4名乡镇长;打破常规,从乡镇领导班子中择优选任县委常委1人,县直重点部门负责人18人。
对乡镇干部高度关注的进县城任职、县城周边乡镇任职、大小乡镇交流任职等问题,绥宁县委坚持先定原则、集体讨论,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因时因才安排,力求公开公平公正。如乡镇正职至少干满一届,届中一般不交流,正科干部进机关才能安排职务,大中小乡镇递次交流,个人或家庭有特殊困难方能有序进城等,既最大限度避免主要领导借故任意调配,又最大限度避免乡镇干部四处活动异动,集中精力干工作、一心一意创事业。
该县建立健全组织走访慰问乡镇干部制度,对家庭生活困难的乡镇干部,由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政府不定期进行走访慰问;建立乡镇正职家属进城工作制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家属在乡镇工作的,调整进县城工作;坚持县委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与乡镇党政正职谈心制度,全面了解乡镇干部的工作和思想动态。
该县对乡镇工作坚持严管严督严考核,引导乡镇干部办实事、创新业、促发展。确保乡镇干部任有压力。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化乡镇党委政府抓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的意见》,把乡镇工作的重点明确为“基层党建”、“产业发展”、“财政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创新特色”七大板块,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专题调度、重点讲评等方式,及时传导责任和压力。
同时,建立健全了乡镇干部出勤考核、便民服务、驻村工作等规章制度,县纪检、组织等部门不定期开展督查,2015年对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13名乡镇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该县还以乡镇民情服务中心为依托,组织乡镇干部开展“进千家门解百姓难”活动,乡镇干部每周入村走访不少于2天、不少于30户,并要求全程纪实、书面交接,形成了“三访(下访、接访、投诉访)、三卡(便民服务联系卡、为民办实事承诺卡、承诺事项办理反馈卡)、三评(每月领导点评、半年群众测评、年底组织考评)、三级联动办结(急事小事当场办、大事难事研究办、跨部门的事协调办)”的服务群众新机制。
在瓦屋塘镇民情服务中心,来办理农机补贴业务和咨询低保政策的小田村村民袁斌手捧茶水,对这里的服务称赞不已:“本来以为要半天或者更久一点,没想到10分钟就办完了,这样的效率真是帮了老百姓大忙了。”
三年来,全县各乡镇民情服务中心累计接待群众76.93万人(次),受理、代办各类申请事项124.3万余件,及时办结122.7万余件。乡镇民情服务中心已成为公开承诺展示中心、为民办事服务中心、投诉处理中心和乡属各部门指挥联络中心,群众对乡镇党委政府的满意率从民情服务中心成立前的70%提高到了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