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媒体聚焦

攻坚战正酣,谁在动摇军心?

 

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陆续在十省展开。此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在此时不合时宜地此起彼伏。

“看来环保这根弦要松了!”生态环境部9月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指出要实行差别化错锋生产,严禁采取“一刀切”方式,一些自媒体大V、微信公号开始这样暗自揣测。笔者想说的是,攻坚犹如爬坡,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就“鸣金收兵”,真的好吗?

有的人举证说,《方案》中提出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3%的要求,比去年的15%要低。可是,这一点在昨天生态环境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已经解释清楚。专家估算,在去年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帮忙”导致PM2.5下降了8.5%左右。而今年要通过“人努力”来抵消“天帮忙”的下降比例,这也意味着,今年空气质量改善任务的目标是下降11%以上。这个数字相对于去年而言,并未有太大的调整。

另有人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移交问责案卷比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少了一半,这说明问责力度轻了。事实上,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到“回头看”督察,中央环保督察在提高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地方生态质量改善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举世瞩目,特别对不作为、慢作为以及乱作为官员的问责力度之大更是史无前例。不是问责力度变轻了,而是在这种问责态势下,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自觉性提高了。

这些人没有看到的是,“回头看”涉及的10省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省(区)委常委、政府常务会议对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也是前所未有。在已经开始进驻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回头看”督察中,湖南省委书记、省长现场督办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亲自带队暗查治污整改工程,这些“信号”都表明,环保工作的高压态势必将继续延续下去。

其实往另一方面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声音,正说明环保高压让一些环境违法企业难了、痛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让环保责任压实了、任务落地了,地方政府工作有了压力,排污企业也有了危机感。

必须澄清的是,“一刀切”从来不是环境执法严格与否的标志,环保部门曾三令五申严禁“一刀切”。极个别地方政府“懒人”就想“懒办法”,在环保工作中搞“一刀切”,给群众生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文件中,早已明文指出,严格禁止地方政府“一刀切”的做法,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打着“发展经济、维护民生”的旗号来“甩锅”环保的人,只会是、只能是被触动了既得利益的一小部分人,他们的利益来自于超标排放、违法排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群体对环保工作的抵触也是最猛烈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目标,困难越大。随着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也不可能立即显现。

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攻坚关键期,我们不能停步;在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呈现稳中向好的形势时,我们不能松劲。严禁“一刀切”、落实放管服改革、释放经济活力,代表的是我们不断改进执法监管方式方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才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初心。

 

归档时间:

2019-12-0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