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11时许,位于大祥区城西街道二纺机社区的邵阳市福喜汇养老服务中心厨房热气升腾。“得让老人们吃得营养又舒心!”李师傅麻利地翻动锅铲,三素两荤的菜色渐次出锅,他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笑着说道。
就餐区域,银发身影已在等候。家住双清区的江秀英(化名)第一次走进这家食堂,“听老姐妹说这里的饭菜实惠又卫生,儿女在外,将来啊,我也愿意常来!”
二纺机社区是老厂房家属区,面积大、人数多,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3000余名。在略显斑驳的老旧楼宇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留守老人,特别是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们,曾长期被“做饭愁、吃饭难”所困扰。
如何让社区里的“银发族”真正实现“吃好饭,好吃饭”,成为一道沉甸甸的民生考题,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经多方调研后,当地政府开出“药方”——引入专业养老餐饮企业,以社区食堂为枢纽,织密助餐服务网络。
福喜汇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便是这张网中一个生动而温暖的节点。食堂空间虽不算宽敞,细节处却尽显用心:专门设立的长者食堂,就餐区清晰划分为“失能区”与“非失能区”,轮椅通道也是畅通无阻;一支精干的配送小队整装待发,确保热乎饭菜能及时送达行动困难老人的家中,打通助餐的“最后一百米”。
更让老人们感到暖心的是实打实的补贴政策。福喜汇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马聪聪介绍:“作为大祥区指定的老年人助餐点,我们可同时满足80位老人用餐。政府为特困、低保等六类特殊困难老人提供了每餐4元的助餐补贴。在此基础上,我们机构额外面向社区所有60岁以上长者,再叠加每餐4元的补贴。”
一顿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热乎饭,老人们花费不到10元。年近八旬的老人唐建国如今已在食堂用餐一个月,话语里满是踏实,“一日三餐都在这儿吃,吃得放心、吃得顺心,反正我们是打算长期在这里吃下去喽!”
社区食堂遍地开花,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确保炉火长燃?二纺机社区探索的“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精准补贴”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答案。马聪聪坦言:“双补贴机制是关键。它既保障了我们企业能够微利可持续经营,不致于难以为继,又最大程度地让老人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双赢。”
据悉,自今年4月试营业以来,该中心的助餐服务已辐射覆盖整个二纺机社区,日均服务超百人次。标准化的配餐流程确保了食品安全与效率,差异化的分区服务和送餐体系则精准回应了高龄、失能等特殊群体的需求,确保他们不被遗忘在餐桌之外。
记者手记:
一餐热饭,看似小事,实则是衡量一座城市养老服务温度与成色的“晴雨表”。二纺机社区以务实机制打通供需堵点,让“老龄”食堂不再依赖短期输血,每一分补贴都转化为了老人碗中的热乎饭菜,“老有所养”的承诺在这烟火气中扎实落了地。
破解老龄化社会的民生难题,需要的正是这般既接政策“天线”、又接社区“地气”的持久韧性与智慧。
炉火不熄,暖意长流,照见一座城市对“夕阳”最深情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