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邵阳人民翘首期盼的资江桂花大桥建设主体结构合龙,标志着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殊荣的邵阳路桥公司桂花大桥项目部以实际行动向国际劳动节献上了一份厚礼!
资江桂花大桥,东起大祥区城南桂花村,西至北塔区茶元头刘黑村,是邵阳大道连接邵西大道和320国道的一座双塔三跨自锚式悬索桥,这种钢-混叠合梁施工尚属国内首座。邵阳路桥人在过去的820个日夜奋战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歌。
攻坚克难
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留一方美名。邵阳路桥公司曾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国内外许多重点领域工程建设中享有盛誉。2013年11月,邵阳路桥公司参与桂花大桥项目施工招标,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中标。曾担任耒宜高速、邵阳大道、云南武昆高速公路项目经理、有着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雷新斌主动请缨担任项目经理,负责桂花大桥这一重点工程的施工建设。只用了7天时间项目部成立,施工队伍火速集结。
2013年12月8日,项目施工急需调入一台50吨的履带式吊车,须途经茶元头山白田和刘黑村的村道。这段路虽然只有3公里,却路窄、弯急、民房多,白天车水马龙,大吊车只能趁夜深人静驶过。当晚雨下个不停,在北塔区援建指挥部申跃龙常务指挥长等人的指挥下,雷新斌带领员工冒雨打着手电筒引导吊车慢慢行进,以防碰触路旁的民房及其他设施。员工们轮番铺垫钢板,以防吊车履带压坏水泥路面。大伙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从当天晚8时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6时,经过连续10小时的夜战,终于让这个庞然大物平安进入工地。桩基队、钢便桥队、钢筋加工队、土石方施工队相继进场,钢便桥搭建、桩基灌注、钢筋加工、搅拌站建设等工作迅速展开。
架桥还得先打桩。桂花大桥地质情况复杂,溶洞、裂缝、溶槽、溶沟非常多。70个桩基就有50个处于熔岩发育、流沙层冲击带,许多桩基穿过了3至5层溶洞。岸上流沙层平均厚度有10米,最厚之处达20米,常出现岸上冲桩河里串通鼓浆的现象。有时一天掘进仅50公分,最深的桩基达67米,施工难度极大。针对复杂的地质状况,项目部迎难而上,召开诸葛亮会。通过群力群策,他们多方案比较,最后确定采用双钢护筒护孔施工法,先将直径2.6米的钢护筒随冲击锤慢慢跟进穿越流沙层至岩层,浇注水下混凝土5米深后,将直径2.3米的钢护筒在振动锤的帮助下植入直径2.6米的钢护筒内的混凝土中,固结阻隔流沙及裂缝,这样“双管齐下”成功破解了这一重大难题。原来打一个桩基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采用双钢护筒扩孔施工新方法后仅需45天,不仅极大地缩短冲孔成桩时间,而且确保了流沙层施工的安全问题。
在施工中,一旦出现预想不到的难题,他们积极应对,迎刃而解。2014年9月12日,当6-1号桩基施工进展到30多米深时出现了卡锤现象,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项目部只得派出潜水员潜至桩底查看原因。经先后2次到底部潜摸,他们终于找到了卡锤的原因,原来有一块巨石卡住了锤子。为抢工期,潜水员又3次潜入水底,采用大型吊车将一块重达6吨多的“桂花号仙石”成功吊出,上面依然清晰可见探溶孔穿石而过。目前,该石块已保存在项目部,将作为桂花大桥的标志物安放在大桥桥头。截至2015年1月,70个桩基全部完工,且达到优良标准。
在施工中,一旦发性险情,他们果断排除,化险为夷。2014年6月19日8时起,全市各地突降暴雨,导致资江水位猛涨。6月20日晚,市桂花大桥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人冒着倾盆大雨来到施工现场,查看洪水过境实况,召集有关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防洪对策,并坐镇抢险现场指挥。凌晨2时左右,一声巨响回荡在桂花大桥钢栈桥桥头,只见波涛汹涌的洪水夹带着一艘80吨的运砂船倾泻而下,与钢栈桥发生强烈撞击,并堵住桥面上游。水面漂浮物和垃圾无法通过,迅速堆积,形成漩涡。钢栈桥面临随时被冲垮的危险,不仅会给工程造成直接损失3000多万元,而且对资水下游带来更大的次生灾害和安全隐患。在这关键时刻,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罗早林一挥手:“要死我先死,大家跟我上!”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抗洪抢险奋战2个多小时,终于将船只固定、水面垃圾清空,洪峰得以顺利通过。
质量为魂
为创优良工程,舍得花大代价。桂花大桥项目部着重突出了“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两个重点。在外观质量方面,以青色混凝土光泽为标准,坚决杜绝蜂窝、麻面现象。在墩柱实验中,项目部严格按照首件工程制的原则,凡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有瑕疵的实验柱,一律推倒重来。他们进行墩柱外观实验,好中求好,优中求优,先后持续做了8次,直至获得最佳效果,仅此一项多花费用达16万元。在做引桥混凝土箱梁首件工程时,项目部验收模板发现有局部接缝不平整、局部存泡水后起鼓的现象。这并不影响桥梁使用,只是在外观上有所差别,项目部硬是主动将已安装好的模板重新更换,仅材料费一项就多花20万元。
为创建优良工程,从原材料采购抓起。桂花大桥的吊索、主缆、索鞍、索夹等材料都是选择国内一流的厂家供应。主桥钢箱梁是由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指挥部、项目部等参建单位派出了驻厂质量控制联合代表组参与生产加工全过程,他们打着手电筒,钻进漆黑高温的钢箱梁箱体中,对每个部位都进行了严格检查,连一个细微的砂眼都不放过,跟踪严把质量关。
科技创新是项目建设的法宝。桥无梁不立,重4000吨的钢箱梁是桂花大桥的脊梁。桂花大挢钢箱梁的架设采用先进的步履式变曲率顶推技术,4000多吨的变曲率钢结构可以整体安装到位。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顶推时胎架的高度,保证顶推安全、降低安装成本,能有效地調整和控制安装精度(mm级);其难点是保持全部千斤顶的同步、协调、一致性,保持钢结构空间位置的准确性。桂花大桥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广,项目部发表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论文达4篇之多。其中,自锚式钢-混凝土叠合梁工艺更是国内首创。邵阳路桥与业主方联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同向湖南省交通厅申请了该项科研课题,将钢-混凝土叠合梁空间受力性能和连接性能研究、变曲率竖曲线钢箱梁顶推施工过程的受力分析和控制技术研究列入了2015年湖南省交通科技进步与创新计划项目。这一科研成果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钢-混凝土叠合梁应力变化和消除过程,项目经理雷新斌被省公路局评为“科技创新工作者”。
早在2012年,邵阳路桥公司以“创一流精品工程,创一流工作业绩,练就一流岗位技能,带出一流工作团队”为目标,开展工人先锋号系列创建活动,弘扬“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观。2014年,他们担负东互通世纪大道施工项目获湖南省工人先锋号荣誉。该公司认真总结创建经验,将东互通创建模式在各项目部进行“复制”,从而在全司广泛形成学、比、赶、超的氛围。2015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应华获省劳动模范称号。
路桥铁军
发扬团队精神,争创精品工程。桂花大桥项目部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各施工班组的积极性。他们以“创先争优”为主线,开展了“大干100天”主题劳动竞赛活动,各班组主动要求项目部提前早餐开餐时间,争分抢秒,大干快上,人歇机不歇,连续作业。引桥钢箱梁混凝土施工队从原来每浇注一段长30米、宽14.5米的混凝土钢箱梁需30天,缩短为22天;桥面预制板施工队提前45天实现既定目标;桩基一队用70天的时间完成了100天的任务。
2014年12月10日,在浇注大桥2号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时,业主方、监理、设计、监控及项目部多方在场监管、实施,并由监控和项目部组成联合观测组现场服务。他们夜以继日,在工地上拼命苦干,累了打个盹,渴了喝点水,饿了吃点干粮充饥,就这样连续奋战了7天7夜,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最美的人在工地,最美的人在项目现场。桂花大桥开工以来,开展技术比武,提升员工劳动技能,项目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个人。技术员曾志军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新婚第二天就正常上班。妻子在医院生产期间,为了工程进度,他也没有休过一天假。安全部长陈友、工程部长王勇为了大桥施工安全和进度,以项目部为家。安全员伍进秋高热不退还打着点滴坚守施工现场,督促安全文明施工。施工员陈钦杰因顶推工作赶工期,放弃了回家相亲机会,坚守在工地……就这样,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资江河畔舞出一道靓丽的新彩虹。(邵阳日报记者 罗础 邵阳日报通讯员 蒋兴友 谢长青 罗健康)